人民团结坚如磐石,万众一心力量无穷。众志成城可渡风雨,盛世中华闪耀苍穹。大家好,这里是郝文武的《观感军情》第二十四集。本期我们继续和大家聊聊“以其人之道,还治其人之身”。如今,在军备方面,我们正用当年美国对付苏联的方法来对付美国,因为留给美国的时间已不多,我们正在拉爆美国经济。
自 2024 年下半年开始,国内的气氛就有些异样。今已 9 月份,我们发射了一枚东风快递至太平洋炸鱼;11 月份的珠海航展上,大量新装备展出,令全球震惊;紧接着 12 月份,我们的六代机也开始公开亮相。据不完全统计,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,我们分别对外展示了 076 两栖攻击舰、两款六代机、055 驱逐舰的 13 号舰和 14 号舰、9 天无人机、歼 35 战斗机、歼 15T、歼 20S 战机、狼群无侦、10 无人机,还有鸣笛 22 空天飞行器、玄鸟空天战斗机等。甚至在 2025 年刚开年的时候,网上还出现了一段歼 16 伴飞轰 20 的画面。可以毫不夸张地说,这短短几个月的时间,我们放出的新装备抵得上其他国家十几年的装备更新。
看到这种现象,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会发生。其实原因很简单,主要有两大核心原因。
第一,在美国大选过渡期,用武力进行威慑,防止部分政客为了利益铤而走险。更直白地说,一个国家在权力交接期是最危险的,旧势力退场,新势力掌权,双方为争夺核心利益,可能会做出平时不敢做的事。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朝鲜半岛局势,在美国大选过渡期,半岛差点成为第二个俄乌,二者是有联系的。所以,为保证周边局势稳定,打消美国国内冒险主义的开战意识,我们需要拿出绝对实力予以警告。
第二,我们想拖垮美国经济。熟悉历史的朋友都清楚,苏联输掉冷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,美国整合了整个西方国家的工业和资源体系,以强大的工业产能优势将苏联拖入无尽的军备竞赛,导致苏联军事支出比例超出承受能力,最后引发一系列问题。同样,现在我们也想用这一招对付美国人。为此,我们做了两件事。
一是对美元霸权进行釜底抽薪。11 月时,我们在沙特发行了美元主权债券,很多人当时看不懂,其实目的很简单。沙特手中有很多美元现金,但找不到用处,石油大把有,全球 90%以上的工业品可找我们买,粮食和豪车花不了多少钱,对于贸易顺差国来说,赚再多钱意义不大,很多货物可通过人民币购买,手里大量美元只能闲置。他们买美国国债是因为除美债外找不到其他稳定投资,这实际上是在给美元霸权背书。所以要干掉美元霸权,首先得解决这个问题。
二是世界除了沙特这种贸易顺差国,还有大量贸易逆差国,他们急缺美元买各种商品却没钱,以前只能出卖国家利益给美国人换美元现金,导致美国人控制了全世界大量矿产资源和交通要道,这是美元霸权强大的另一个原因。明白了这点,就知道我们在沙特发行美元主权债券的意义了。通过发债,我们把沙特手里的美元拿到自己手里,再加上闲置资金,这是个非常可观的数字。用这笔钱借给缺美元的国家,告诉他们美元可借给你们,以后可用人民币还,或用家里土特产等与我们交换。通过这种操作,我们能达到四个目的:一是让贸易顺差国多余美元不用再买美债,对美元霸权釜底抽薪;二是不让其他国家出卖主权给美国;三是推广人民币;四是大量国家把美元还给美国,加剧美国国内通货膨胀。
再加上我们在全球推行的货币互换协议,从根本上断了美元霸权的根本利益,使美国国内经济状况更加严峻,这是我们在经济领域的一大努力。
同时,我们还在同步做第二件事,即前面提到的密集展示各种先进武器。很多人不理解什么是军备竞赛,其实它是特定国家进行的国家实力全面竞争。比如我们展示六代机,对绝大多数国家来说内心毫无波澜,因为他们清楚我们有无六代机都能吊打他们,所以和这些国家不会出现军备竞赛。但对美国来说情况完全不同,他们是世界霸主,我们展示新武器,他们就必须跟着押宝,不然会快速丢掉霸主地位。然而以美国如今的工业实力,他们有能力和我们玩军备竞赛吗?美国人修波士顿大隧道 2.4km 花了 1300 亿人民币,我国青藏铁路总长 1956.5km 才花 262 亿人民币;我们的歼 20 成本 1.1 亿美元,他们的 F22 成本高达 2 亿;我们的 055 大驱成本约 9 亿多美元,美国的伯克级驱逐舰成本要 20 亿美元。也就是说,我们只需付出美国 50%的成本,就能获得与美国一样的军备实力,甚至更强。不信看看中美两国军费开支,2024 年美国军费预算 8860 亿美元,GDP 占比超 3.1%,同一年中国军费预算 2313 亿美元,占 GDP 比重仅 1.3%。美国人以 4 倍于我们的军费开支,却拿不出更多新武器,在海陆空各个领域被我们全方位吊打。看到我们更新这么多新装备,若他们想跟上步伐,就得大幅提高军费开支,提到 1 万亿美元甚至 2 万亿美元才能达到目标,一旦这样做,美国财政很快会被拖垮;若他们放任不管,不用多久就会丢掉世界霸主位置。这就是美国现在的困局,无论怎么做都难以解决。谢谢大家,今天就讲到这里,下期再见。